欢迎访问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网站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新闻动态 >> 正文

要走出“好大米”的两个认识误区

2023-04-06 18:36:30  点击:[]

当前,我国稻米供给处于由量向质的转型期,消费者和有关行业都要走出“好大米”的认识误区,不断推进节粮减损和推广适度加工,促进粮食消费绿色、优质、营养、健康。

第一个误区:过度追求大米的白、亮、光。

现在稻谷企业为迎合市场需求,通常是经过多次抛光,大米外观的确好看。有的企业在碾米环节,直接破坏了大米的皮层、糊粉层,导致淀粉层基本外露。抛光到只剩下淀粉层的大米,不仅流失了营养,在煮饭的过程中充分吸水,蒸熟之后的米饭会裂开,影响食用的口感。对大米的过度加工,会导致米饭的食味值下降,也就是不好吃了。经研究发现,要获得最优的食味,稻米糙出白率应在88%-92%,也就是要适度加工,所以外观好看的大米不一定就是“好大米”。

第二个误区:一味追求长粒型香米。

近年来,由于长粒香米风靡的缘故,导致很多消费者认为长粒香米才是“好大米”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长粒香米不是好米,而是因为细长粒型是籼稻的典型特征,我国的粳稻则大都是中短粒(圆粒)型,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。

目前长粒型香米的品质总体上仍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。从粳米品质筛查数据来看,我国一些圆粒粳稻品种的品质表现更突出。虽然这些品种并不具备长粒香米在生米状态下的香型,但米饭煮熟之后则会泛出天然的米香,米饭粒型、油亮感更佳。

农产品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,国内优质大米产区要立足自己地域特色,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,而不是一味模仿盲目推广长粒香米,否则其气候环境导致长粒香米爆腰率、碎米率较高,不仅影响大米食味品质,也不符合我国当前大力推进的“节粮减损”的要求。

上一条:山东省纤维质量监测中心来临沂调研纤维质量监测工作

下一条:市检验检测中心开展清明节主题党日活动

关闭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