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在促进粮食发生发展、推行新政壮大粮食经济、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,涌现了许多居功至伟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科学家。他们因推动历史的进步,在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而流芳千古,为后世人们永远景仰。

神农氏即炎帝,上古时代尝百草、辨五谷,发明了农业,被世人尊称为“五谷王”“五谷先帝”“神农大帝”,也是古代中国第一个部落首领,为历代帝王的祖先、名副其实的官祖。

稷传说中的“农耕之祖”“粮食之神”,推广和发展了我国早期的农业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是故历山氏之有天下也,其子曰日农,能殖百谷;夏之衰也,周弃继之,故祀以为稷。”唐初孔颖达疏:“故祀以为稷者,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。”

管仲(公元前719—公元前645年),安徽颍上人,春秋时期齐国思想家、政治家,是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政策理论的创始人。

商鞅(约公元前390一前338年),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。商鞅先后两次领导秦国变法,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。商鞅倡导“善为国者,仓廪虽满,不偷于农”,意思是治理国家,粮食多了也不能放松农业生产。他首次将农业定为“本业”,将农业以外的经济行业一概称为“末业”,宣扬“事本”而“禁末”,实行授田制“重农抑商”,发展粮食生产。

桑弘羊(约公元前152年一前80年),西汉著名的理财专家,参加过武帝时盐铁官营、均输平准和统一铸币等重要经济政策的制订与实施。桑弘羊主张国家利用粮食交易中的价格变化规律,宏观调控粮食生产、流通、消费的全过程,“行轻重之术”,保证粮食供给,促进生产发展。其所谓的“轻”指粮价贱,“重”指粮价贵。

氾胜之(生卒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期),山东氾水(今山东曹县)人,所著《氾胜之书》,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,记述了当时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,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影响深远。

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(今山东寿光)人,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,其所著的《齐民要术》,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,是我国第一部完整记述粮食生产的农业科学著作。

王祯元代东平(今山东东平)人,著有《王祯农书》,兼论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,在古代粮食生产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徐光启(公元1562年—1633年),上海人,明末杰出的科学家、农学家,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之一,编著有《农政全书》《泰西水法》等,从农本思想出发,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。

宋应星(公元1587年一约1666年),明末科学家,江西奉新人,著有《天工开物》一书,对粮食生产、加工等方面多有精辟论述。